人格病态者≠变态狂 | 心理学家:适度变态,其
更新于 2016-04-12 | 浏览次数 0
这两天最火的话题一定是《踏血寻梅》。有35年历史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首次将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以及新演员等共5座表演类奖项颁给了同一部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肢解凶杀案改编,以警察的视点讲一个人性的故事。片中主要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内地移民少女、失业货车司机及工作狂警察。“援交”、“碎尸”怎么看都是一部稀有变态狂们的大集锦。变态狂虽然稀有,但是“变态”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我们自以为我们很懂“变态”
大学时代,每天就着泡面火腿看了挺多电影,留下深刻印象还是要算好莱坞的各式变态杀人狂。很多人将这种电影的主角一概叫做“变态狂”。但实际上,“变态狂”只是空泛的生活用词,一点也不准确。严格上,这类冷酷无情、不择手段、自我中心、擅于计算;同时又兼具口才、魅力、胆色的人,心理学家也会将之列入为“人格病态者/精神变态者”(Psychopaths),所以,别以为只有杀人狂与强奸犯才算是这类人物。
不知道大家做没做过下面这项心理测试,据说透过一条提问,从对方的回答能知道是否一位人格病态者:
一般说法是,若回答者说“因为杀掉姊姊再举办一次葬礼,那位帅哥便可能再次出现”,他便极可能是人格病态者。如果你相信这类测验,我只能说声不好意思,你受骗了。
英国心理学家凯文·达顿(Kevin Dutton)在《非典型力量(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一书里,全面剖析了“人格病态者”的核心特质。凯文亲身将上述提问测试,询问犯过强奸、杀人、恋童癖和持械枪匪等人格病态者,结果无一人回答杀掉姊姊的原因是“办多一场葬礼”,而绝大部分人围绕着的回答是“因为姊姊是情敌”。
凯文借此告诉我们,不要奢望以一条心理测试,以为自己“看透了”谁是人格病态者。其实,我们俗称“变态狂”的人格病态者,未必就是罪犯,他们都是普通人,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中,甚至很多是专业人士,救人助人反而是他们的拿手好戏。那么,人格病态者究竟拥有哪些人格特质呢?
虽然,他们可以是魔鬼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海尔(Robert D. Hare),他是研究人格病态者的顶尖权威。1980年,海尔设计出《病态人格检测表》(Psychopathy Checklist),供临床心理学家测试对象符合多少项题目得分,作为判断人格病态者的标准。
一般人的得分大约只有2分,而分数达到27分便符合人格病态者的标准了(1991年更有相关修订版))。此外,还有称为《病态人格量表》(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PPI),合共187题,被视为至今最全面的相关心理测验之一。
总体来说,这类人意志坚定、魅力非凡、无情(冷漠)、夸大、专注、欺骗、具说服力、胆色过人、控制欲强等等,而不论他们是否出现明显的反社会/暴力行为,都可算是人格病态者。
不错,世界上最残暴的罪犯,为数不少是属于人格病态者之列。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数字所得,虽然囚犯之中人格病态者的数量只有1%,但这批人犯下谋杀案的数字,却占去总数的21%!
最经典的例子是美国洛克帮,聚集了一小撮最心狠手辣、铁石心肠的成员,身上纹有三叶草,每块叶片上都刻有“666”(没错你们没看错,真是666,我也是醉了)图案。
他们有个帮规称作“血进,血出”(Blood in , blood out),意思是若你要加入洛克帮,必须杀死一位敌对帮派的人;而一天你想退出帮会,除非你有办法彻底消声匿迹,否则帮派会找到你,用各种离奇而残暴的方式将你杀掉。
除了变态帮会,也少不了轰动全球的连环杀人犯,代表人物是约翰·韦恩·盖西(John WayneGacy)。他于1972至1978年间,共虐杀了至少33名平均年龄为十八岁的青年,将尸体塞在地板之下,犹如经营一个私家墓地。
1980年受审时毫无悔意,向法官叹气并打趣说:我只错在无牌经营墓地而已;最终,他在1994年被处死。
另一位同样发生在七十年代,1976年,盖瑞·吉尔摩(Gary Gilmore在小镇加油站,)毫无原因地开枪打死加油人员,随后若无其事与女友去看了出电影,第二天又向一位汽车旅馆职员的头部开枪。被捕后他向辩护律师说了几个字:我想死。
还有一位变态杀人犯有英国“汉尼拔”之称,他的真名叫罗伯特·莫兹利(RobertMaudsley)。他因杀人被捕入狱,在牢狱中又连杀三名囚犯,其中更将头骨敲碎,狱吏赶到时,他已手拿汤匙在品尝脑浆。结果,这三十年来,他一直在英国韦克菲尔德(Wakefield)监狱被“单独囚禁”(solitary confinement),身在地下室一个防弹的囚笼之中。
但是,他们也可以是天使
现在,“人格病态者”一词在你心中,可能已等同潜在的杀人犯和顶级罪犯了,碰到相当危险,然而这想法大错特错。凯文一再强调,符合人格病态者人数相当多,而且并非人人均有反社会人格行为,他们遍布社会每一角落,较多人格病态者的职业.
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职业看看,自己的职业到底有没有成为“变态狂”的潜质。
此外,一些集中出现人格病态者的特殊职业有:情报员、特种部队、拆弹专家等。背后的原因相当明显,专注、冷漠、胆色过人,这些特质都令在各行各业的人格病态者,能够高度受压、处变不惊、泰然自若。
一般职业而言,人格病态最高分的人,通常出现在CEO身上(所以,惹谁也不要惹BOSS,谨记),为数不少平均超过了罪犯的分数,这也解释为何在竞争激烈的投资冒险中,他们显得无比兴奋、自大、无所畏惧,不顾赚钱是否损害他人,一贯乐在其中,容易成功。
还有,对于不少要求“机智敏锐与情绪沉稳”的专业来说,尤其是外科医生,拥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病态,倒成为相当不错的“优势”。
文中提及过的权威专家海尔,他注意到人格病态者不同的脑电波形。大脑一共有四种波形:α、β、θ、δ;一般人在β波时属于高警戒状态,从αà θà δ是人们逐渐进入深度睡眠的脑波状态。
奇怪的是,人格病态者在清醒或亢奋时会在θ波状态,这却是一般人在静坐、沉睡时才出现的。意味着,人格病态者在最清醒、高度集中以及亢奋时,状态相当平和,如同其他人安坐与沉睡那般祥和稳定。
(这说明了,这帮人在别人火烧屁股的紧急关头还能泰然自若,这真是一种很可怕的天分啊!)
“黑科技”助你尝试人格变态的滋味
在神经科学方面,澳洲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莫海特·马哈穆特(Mehmet Mahmut)的研究针对人格病态者的功能失常,发现除了一般备受关注,处理情绪的杏仁核反应迟钝以外,也跟判断、决策能力的前额叶皮质区有关。正是各种先天与后天的共同影响,不同人格特质的聚合,彷如混音器或调味料的分配,塑造一个人是“犯罪型 / 非犯罪型”的人格病态者。
令人惊讶的是,目前有项黑科技可以临时塑造一个人,感受15分钟人格病态者的大脑状态,那就是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这项技术可以抑制 / 刺激某大脑皮质区域,像是额叶皮层,以及与杏仁核密切相关的颞顶联合区,造成一段短时间体验专注、冷漠、敏锐的心理过程。假如此时再观看血腥残暴的画面,心跳速率会一反常态,显得相当平和。
遇见人格病态者无须恐慌
说到这里,你们或许已经明白,拥有人格病态的人,尽管有一定机率发展出反社会行为,可是,那些特质又似乎是一币两面,另一方面能承受巨压、冷静、焦虑迟钝,对一些高难度和激烈的职务非常有用。
而演化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社会总有1-2% 人格病态者,将此理解为原始社会拥有“战士基因”的人,他们像族群中的“战鹰”(warriorhawk)极有利于狩猎,也能从残忍的战争中生存下来。
战士基因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是1993年关于“MAOA”基因的研究报告指出,拥有活跃性低MAOA基因的人,容易表现冲动与暴力行为。
不过,后续的研究显示,“最终”是否发展出反社会行为,跟后天环境影响有莫大关系。
学者阿夫沙龙·卡斯比(Avshalom Caspi)和泰利·墨菲特(Terrie Moffitt)他们找来一批三岁到二十六岁的受试者,详细分析他们的成长纪录,发现拥有低活跃性MAOA基因的受试者,假如成长期间遭受虐待,他们有80%会发展出反社会行为;相反,若在健全的家庭和环境下成长,其实只有20%的人会发展出反社会行为。
一如上述研究,人格病态者的一生犯罪与否,也有众多因素影响;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才华天分等等,这些因素均非常影响一个人的自制能力和自我价值,故此,我们即使知道身边朋友拥有人格病态,并不就是潜在杀人狂。更甚,他们可能拥有独特且成功的未来,成了国家情报人员或替你施手术的顶尖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