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的人,内在感觉是:人生什么也没有了
更新于 2025-08-01 | 浏览次数 0
1
抑郁焦虑 / 相伴相生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里面,最常见的是两种情绪疾病:焦虑和抑郁。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关系,抑郁症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是什么呢?是当人意识到有危险,但自己又没办法应对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手足无措、无力应对的恐惧感。虽然自己应对是无效的,但还是会去挣扎、去应对,这个时候就叫焦虑,最后没有力气了,体力耗尽、没有心劲、沉底不动了的状态叫抑郁。
每个抑郁的人在进入抑郁之前,都有过焦虑,所以从抑郁恢复正常的时候,也要经历焦虑的状态,穿越焦虑恢复正常。
2
身边没有人 / 抑郁
焦虑和抑郁相比,为什么说抑郁受关注程度会大,是因为这个疾病会导致死亡,会自我攻击实施自杀。自杀在精神科里面被叫做“身边没有人”,如果身边有人的话,他上吊给他剪掉绳子,他那刀子割手腕就把刀子抢过来,他跳河就可以抱住他。所以,精神科住院的抑郁症的患者,护士都会每15分钟去查房一次,就是为了对自杀的人要及时进行身体安全保护,这也是在危机干预时第一时间要做的事情。
3
心里没有人 / 抑郁
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里面管自杀叫做“心中没有人”。在危机干预的时候,会去问:你身边现在有没有人,还需要问“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你心中会出现什么人?”
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我们心中的人是从早年的母婴关系内化到心中成为爱的客体,如果心中有爱的客体关系的人,当闭上眼睛的时候,心中就会出现一个好的客体形象,就是内部成像,比如说会想起对自己好的那个人,比如妈妈或者其他人。如果小时候没有爱的体验的人,没有感受过温暖的人,或者说,他心里面装着全是刻苦学习啊、要努力啊、懂事啊这些,而心中没有装着人,那这种人就比较危险。
所以说,像抑郁症自杀这样的种子其实是从小就种下了。被小学、中学一路培养,有的孩子学习很好,但到考上大学之后就跳楼自杀了。有时候去追溯这些孩子成长史就会发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只有学习才是他唯一快乐的来源,他表面上的学习优秀的样子实际上是病理性的防御,需要靠学习来弥补早年的创伤和爱的缺失。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看快乐来源是不是唯一的,一旦加了唯一就极端化了,心理就容易变得不健康。
4
六无/ 抑郁
从症状诊断学或者现象学来看,能概括出来“六无”:
抑郁发作的时候,无兴趣,
包括没有快感;
无望,心中没有希望;
没有人能帮助我,叫无助;
想不起来干什么,叫无动机;
人活着感觉很没用,无价值;
没有情感、没有愉快,活着干嘛,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机械着活着,无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六无”?我们对应的是心理成长中到底缺什么东西?精神分析笼统的一句话说,什么是抑郁?
抑郁就是丧失,丧失了这么一套的东西,这不仅是状态的丧失,同时也是内在的体验的丧失。
5
丧失 / 抑郁
这些丧失主要是怎么来的?早年的爱缺失,如果学习是唯一快乐的手段,玩意再拿掉,最后就什么也没有了。
一个抑郁的人,自己内在的感觉就是:人生什么也没有了。
抑郁最核心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叫做“丧失自我存在感”,抑郁到严重的时候,觉得当“六无”都出现的时候,无乐趣,无意义、无助、无望、无价值,一个人就觉得我什么都没有,当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连自己都没有了,存在感都没了,那个“丧失存在感”之后的内心发空,还空得让人害怕,发慌、恐慌的体验,才是抑郁最深层的那种体验。
为什么内心发空、发慌?早年缺少爱的关系,爱的客体关系,这就会导致临床上出现的“六无”的表现。除了丧失内心这些东西以外,现实生活当中也是缺少社会支持的,所以这一连串的都是丧失。丧失内在的感觉,丧失自我存在感。
6
自尊 / 抑郁
抑郁症还跟什么有关系呢?跟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叫“自尊”有关。
自尊是关于自我的重要性、特长、优势、价值感等等的自我肯定。自尊变成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觉得我挺好的”, “我觉得我挺可爱的”。
那自尊怎么来的?它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互动,它不光是个体内在的体验,“我觉得我挺可爱的”,它的来源是通过不断的得到关注、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喜爱,这样就变成了“我挺可爱的”这个内在的信念。
得抑郁症的人缺少的东西,一个是他缺外在的人际关系的关爱,另一个是他缺内在的认知观念,没法形成“我挺可爱的”这个概念,或者说形成了,但是比较脆弱,稍微有人说一句他不好,他就很容易垮了。抑郁的人经常是十个人中九个人夸他,都没听进去,一个人稍微对他有点批评,他整个人都站不住了,心情就抑郁了。
其实人活着不可能不听别人的评价,但是你把别人的评价放在多重要的位置,别人说你什么,那永远都是参考消息。重要的是,除了听别人评价,你能不能对自己有个评价。
抑郁症的人是光听别人评价,光听别人坏的评价,自己对自身没有评价,缺少一个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自我认知,也可以叫自我价值感的稳定的自体。
7
假性自体 / 抑郁
如果我们给抑郁症建一个心理模型,会看到,一开始的时候一定是遇到了一个心理应激的事件。环境的应激事件是现实的,但心理应激,别的人能撑的住劲,而他为什么不行呢?同样的应激事件,别人得的是应激相关障碍,ASD或者PTSD,而他得的是抑郁症?这就跟内在的人格有关系了。
人格中的“假性自体”是外在价值取向的,比如说一个学习好的孩子,你问他喜欢学习吗?他有可能喜欢,有可能说不喜欢,那你接着问他为什么还要学习,他说他喜欢考试成绩,因为考试成绩好,老师喜欢、同学羡慕、家长高兴,所以他学习好也不是他自己热爱学习本身这件事,他要的是成绩,成绩好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换句话说,别人对他的喜欢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自己学习好,这样自己才有价值,所以可以看出,他学习不是真心真意的,是虚假的作秀给别人看,这样的人,他缺少内在的自身价值感,如果学习这件事是为我自己,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别学,这就是具有内在价值取向,是为自己做的。
8
理想化破灭 / 抑郁
抑郁还跟理想化破灭有关系。
也就是说“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结果没弄成”,这个比丧失爱的客体的抑郁的痛苦稍微少一点,但它焦虑的程度会很重,理想化破灭导致的抑郁症,最严重的就是自杀,自杀发生率非常高,就是我理想实现不了,我就得死,我活着没价值。
其实丧失爱的客体和理想化破灭导致的抑郁不是两个类型,而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历的前后两个阶段。为什么有的人会过度地去追求理想化呢?不光理想化自己,也理想化他人,原因就是早年母爱的缺失,所以自己要做最好的那个人,自己身边的重要他人也一定是最好的,这样才能弥补那个缺失的部分,所以他内在缺少爱的成分,才最终走向理想化,并且形成一个夸大的自体,其实这是一个心理防御机制。
比如一个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时候,最直接的反应是什么?可能觉得都是自己不好,孩子会哭着说“爸爸妈妈你们别吵架了,我一定乖,我一定听话”。孩子容易形成这种内归因,他不去指责父母吵架,不说父母不好,他把那个指责啊、攻击的矛头变成“都是我不好”,如果我是个好孩子的话,父母就不吵架了,所以我一定要做一个乖孩子。
用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的理论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0-2岁)跟妈妈有个分离,孩子本来是依恋着母亲的,从依恋走向分离的时候,过早的分离,安全依恋还不足的情况下,过早的被迫的分离,也会造成抑郁,造成理想化。
还有养育者对孩子缺少共情,比如说,小孩子哭,父母经常这样做“你再哭,我不理你啦,再哭我走啦”,结果孩子会怎么样呢?不认为父母是坏父母,他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是不好的孩子。所以就会导致孩子去过度追求理想化。
可以说,所有抑郁症的人几乎都有理想化,就是他要追求一个完美泡沫的自体,当理想化的泡沫破灭的时候,强烈的内在丧失体验就出现了。
9
爱的承接 /
如果我们反回来说,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考得不好,可是回家之后其乐融融,家里面是爱的、是温暖的氛围,你说这个人会因为学习不好而得抑郁症吗?高考没考上,但是家里充满着爱,他会得抑郁症吗?不会,虽然理想破灭了,但是有爱作为承接,从天上掉到地上的时候,有爱给他承接着,就像警察救跳楼自杀的人的时候用的那个充气的垫子,人不会抑郁,有爱的人,他是不会抑郁的。
爱是什么?爱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理支持,共情的关爱,得到共情关爱的人不会得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