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科普及丨讨厌学习、不想上学,怎么解?
更新于 2025-07-06 | 浏览次数 0
我们常说:这孩子,玩心重、叛逆、没斗志……这些 “疑难杂症”构成我们俗称的“厌学”,成为他们取得学业成就、过快乐校园生活的障碍,更是苦着家长。接下来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具体谈谈“厌学”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案,如果家里有类似的孩子,不妨往下读。
一、发现“厌学”,重视“厌学”
厌学这一概念较复杂,其包括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认知情绪行为,其中“学业倦怠“尤被普遍地提及,会强烈预测厌学情绪和行为。学业倦怠被认为由情感枯竭(Exhaustion)、讥诮态度(Cynicism)以及低专业效能感(Professional Efficacy)三个维度构成。
情感枯竭指个体在学习中感到疲惫、负荷过重的、指向学业行为的体验,讥诮态度反映个体对学业的漠不关心以及疏离感,而低专业效能感表示学业方面的低成就行为和低胜任信念。
这种看似放纵的行为,可能正是在表达一种学业倦怠感。如果你家孩子也出现了相关行为,不妨思考一下是否跟学业倦怠有关。
厌学行为除了比较极端的旷课,逃学等,也会有一些简单的,比如拖延。面对这些普通的厌学行为,也有家长觉得管不管都行 “毕竟很多人都不爱上学。”
但研究发现,孩子很可能会因为厌学而使得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和自信自尊等逐渐受损,且随着消极情绪的加重,甚至会出现打架、偷盗等极端行为,发展出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也就是说,无论大小,厌学现象需要我们的重视。
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理解厌学
那到底为何有些孩子开心上学堂,而有些孩子却厌学呢?
厌学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环境到生理变化都会有所影响。心理学家在实践和科学探究中,总结并提出其中两种比较典型相关的心理概念,也许能带来一些启示和洞见~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在厌学的心理学讨论中是一种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应对困难或异常情况的能力的稳定信念,而学业效能感则特定于对学业领域的信念。
高学业效能感的学生在面对压力、竞争或学习困难时,通常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应对策略。他们更倾向于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在学业中展现较强的坚持性和更多的投入,进而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往往反映较高的学业倦怠,并负向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研究也发现,由于持有对学业较低的自我效能感,青少年在短期内可能会陷入抑郁,长期则可能进一步损害学业成绩、引发问题行为并导致精神损害症状。
因此当孩子在学业上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厌学症状,难以适应学校生活。
2.学业倦怠
上文已提及,厌学的情绪行为中常常包含着 “学业倦怠“ 。那么,从学业倦怠的角度也可以为解码厌学提供思路。
所以为何孩子会学业倦怠?
研究发现,学业倦怠可能由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导致,也和焦虑、抑郁的体验密切相关。此外学业压力过重、学习要求苛刻等情况也可能使孩子发展出学业倦怠。
所以,当孩子反馈“我不行、我不会”时,如果家长以“恨铁不成钢”的冲动去一味指责孩子的消沉、施加更多的要求,可能最终反让他憎恶学习!
而从群体动力理论的出发,学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包括:学校、班级缺乏严格的群体规范,师生、学生关系缺乏有生命意义的情感链接。若学校班级缺乏凝聚力和人情味,孩子可能更不情愿返校。
考虑到厌学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可能存在着主观因素上,由于学业动机缺乏(如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或自我认知偏差(例如孩子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等原因。客观上的家庭教育的不良教养方式和生活环境中电子产品的诱惑等,这些都可能使孩子走向厌学。
三、怎么帮助厌学的孩子?
针对孩子厌学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事半功倍。但考虑到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因此具体对策也需面向孩子个人-家庭-学校多维度。我们从经典的心理治疗思想中汲取经验,不妨试试以下建议。
1.燃起孩子内部潜能
我们可以两步走:重塑认知以矫正对学习的歪曲态度,再培养能力。
(1)重塑认知
借鉴于认知行为疗法,在日常家庭里,我们可以专注于与孩子友好沟通,帮助他们纠正对于学业的扭曲认知,适当提供鼓励和信任等……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减少学业倦怠感。
当青少年相信自己能有效调节自己的学习,他们将有更高的学业抱负和更少的心理脆弱性(不易抑郁和感到徒劳),进而促进学业成就,实现学习的正循环,而这可能极大地破解厌学。
(2)培养能力
除了重塑认知,我们还需关注孩子的良好学习策略和习惯、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学习策略和习惯不仅将极大影响学业进步,更可能提升学业效能感,减少厌学情绪和行为。家长可在孩子的上课听讲、课前预习等方面重视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人际关系方面,家长可以多多留心孩子与同学的相处状态,在冲突解决上提供坚实和理性的帮助,在日常起居里传递孩子所需的温暖,让孩子感到充分的被爱和安全。
2.全家同心协力
关注厌学行为产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厌学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等——以此为原则的家庭治疗也被证实可有效地减少厌学心理。也可以尝试以下的建议:
(1)统一认知,达成共识
避免家庭成员对厌学归因分歧(如"宠坏论" vs "幼稚论"),形成教育合力。
(2)情绪管理,行动导向
家长应警惕焦虑情绪传染,通过"倾听-沟通-协作"模式,多多与孩子沟通,亲子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3)家校医协同合作
家长需主动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必要时考虑转学等环境调整,也可以建立教师-家长-心理咨询师定期沟通机制等等。
厌学干预将是一场长期而可期的旅途,期间需要多方协作,相信最终,厌学孩子可从灰暗角落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