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必要特意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吗
更新于 2025-08-01 | 浏览次数 0
有心理学同行和我说,这是一个家长们喜欢且容易走极端的时代。
我深表赞同。
我们都看到了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吃苦精神”,所以家长们很自然会想到:那特意让孩子“多吃点苦”不就得了吗?
这看起来无比正确。然而,结果往往会让家长们失望,这一点我会稍后解释。
#1
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同时出现:有的人一点苦都舍不得让孩子吃,有的人却嚷嚷着要给孩子“找点苦吃”两种矛盾情况?
其实不难发现,这两个教育中的极端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家长急吼吼地想要替孩子做主,都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背后都是家长的功利心,唯独缺了“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1)那些一点都不想让孩子吃苦的家长,当然是短视且功利的。
他们自以为为孩子扫清了一切困难和障碍,孩子自然就会长大成熟。但他们很快就会为孩子的自我中心、脆弱、敏感、依赖等性格特征而烦恼。
他们忘了,孩子的成熟是在吃苦和各种人生选择中逐步打磨出来的。
(2)但,那些急着要给孩子“找点苦吃”的家长,难道不是这样么?
首先,现在孩子们所吃的苦还少吗?
沉重的书包、从最早学到晚的作息、不到7小时的睡眠、越来越孤立的人际关系、四面围墙的隔离……
很多家长总以为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自己小时候干农活那才是苦。可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说,那监狱里的生活岂不是所有成年人的梦想?
不要忘了,对孩子来说,限制天性自由发展,哪怕是人为制造的幸福,其实也就是一种苦。
所以,现在的孩子其实一直在吃苦,只是这个苦已经换了形式,让成年人误以为他们很幸福而已。
#2
什么样的苦对孩子的成长有用?
我觉得应该是:那些在生活中避免不了的、对孩子未来适应环境有意义的、孩子不得不(或者自愿)去面对的“苦”。
面对这种“苦”,孩子心理没底,但又绕不开,因此特别需要家长支持、鼓励和帮助。
如果此时家长能够支持、鼓励、帮助孩子去面对,去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去付出该付出的努力。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从中获得成长。
但大家想想,家长给孩子找的苦,能达到这个效果吗?
首先家长找的苦,并不是生活中避免不了的。那孩子就会问你:别人都不吃这个苦,我为什么要吃?
其次,家长找的“苦”,真的对孩子未来适应环境有意义吗?
很多家长说,有啊!
那是家长觉得有。家长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的眼光和时代局限性。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太快了,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多年后对孩子们而言并不一定有用。
比如,过去农村有打布鞋、织毛衣的传统。这些是入冬的必需品,也是女孩嫁人后的必备技能。很多家长都会很努力教自己女儿这项技能,可是这些技能对现在的生活还有意义吗?
再次,家长找的苦,孩子不一定愿意吃。
当孩子拒绝的时候,你该怎么说服ta?孩子怎么才能理解和接受?
很多家长强行给孩子吃的苦,就是把孩子推出去做ta不喜欢做的事情,但到头来却成为亲子矛盾、埋下怨恨、压垮亲子关系的一根稻草。
最后,面对生活中的苦,须要家长的陪伴、鼓励和支持,才能真正让孩子获得信心和成长。
如果家长只是把孩子推出去,就不管了,那么孩子不仅不会变得更成熟、更有毅力,反而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
在我的工作中,就有很多孩子因为摆脱不了手机依赖,家长强制把孩子送到特训学校“吃苦”,结果却造成了严重后果的例子。
#3
只要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其实孩子们已经够苦了(主要是当前的学习模式导致的,只是家长不觉得而已)。
(1)我不反对孩子适当吃苦,但觉得要适当的分散、平衡,不要让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的“苦”上。
我们完全可以适当减少孩子学习的苦,让ta多一些时间去尝试生活中该做的事情,比如:
让孩子承担家务、自我照顾、照顾宠物/盆栽、帮助老人,鼓励ta利用寒暑假做一些兼职、社区服务和义工等……
这些“苦”,可以在家长的带领、陪伴和鼓励下去做。更重要的是,这些事情还可以长期坚持下去,直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的一种品格。
(2)我反对包办孩子(该吃的苦不吃),也反对孩子没苦硬吃。
没必要走极端。想吃点苦,不必舍近求远,身边就有。
当家长一手包办,舍不得孩子做一点点家务,不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却要把孩子推出去吃“苦”,这不是本末倒置吗?不奇怪吗?
没苦的时候,孩子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不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