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领先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英协路交叉口东南角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002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我的位置: 首页 > 婚姻家庭 > 家庭咨询 >
家庭咨询

处理孩子情绪压力,父母该怎么做?

更新于 2023-05-28   | 浏览次数 0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再次揭示了一个我们的祖先似乎凭直觉就能明白的重要概念:幼小的孩子能从他们最为依恋的人身上学到最多的东西。

大脑需要这种情感纽带与依恋感,否则难以充分地成长与学习。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株向阳生长的植物,它固然可以在背阴处长大,但肯定不比在充足阳光下长得好。

如果这株“大脑植物”必须朝着能感受到阳光的方向生长,它便会长得斜向一边;如果一直找不到阳光,它就会长不动、长不开,即便开花也是发育不良的花。若想让它充分按照先天的禀赋生长,就必须把它放到阳光下才行。

到底是只有阳光才能让这株植物长好,还是这株植物只肯在充足的阳光下好好生长?这种哲学问题,单凭一门神经科学恐怕永远都解答不出来。不过,神经科学毕竟能让我们知道,假如没有了“太阳”,也就是感情依恋,孩子的大脑就不能好好发育。

比如说,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比起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来说,行为上和心理上都有更多的问题,学习成绩也赶不上后者。孤儿院里可能也有很多“阳光”,但怎么也比不上自己的原生家庭。

在人类先祖的族群里,婴幼儿由一群比现代社会要简单得多的养育者来抚养。一般来说,这群养育者有孩子的“第一妈妈”,即亲生母亲,和“第二妈妈”,包括姨母、姑母、祖母及其他育儿女性,还有“第一爸爸”,即亲生父亲,和“第二爸爸”,包括叔父、舅父、祖父以及父系社会或母系社会中的其他男性。

从婴幼儿阶段开始,女性亲人就是孩子的主要养育人,负责养育他们直到长大。男性亲人也会在孩子年幼时常常出现,通常来说,如果其他男人必须远行去打仗或者劳作,至少会留下一个成年男性守护妇幼,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男性就需要花越来越多的时间来教导孩子动手劳作,并教会他如何在成人的等级世界中站住脚。

爸爸通常忙于保护女孩子、激励男孩子,而妈妈则要毫无保留地把一切都教给孩子,我们猜想,妈妈中的“多面手”可能比爸爸要多,不过这一点不太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孩子们都在这样一个亲情关系紧密的圈子里长大成人。

可是,今天的孩子却往往依恋亲人之外的人,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灵上。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代替了祖母;和母亲一起,甚至是代替母亲照顾孩子的人有可能是保姆或其他专职保育员。

而在父系方面,除了亲生父亲之外就没有谁来代替“第二爸爸”的角色了,甚至连“第一爸爸”的角色可能都无人担当。这种亲密情感纽带的缺失所造成的后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处处可见。任何一位幼儿园及学前班的老师都知道,最难教的孩子就是那些家里有问题的孩子,比如说家中亲情淡漠、父母关系紧张乃至濒临破裂。

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大都处于巨大的情绪压力即依恋危机之下,他们往往在学习上相当吃力,有些甚至会严重到脑功能障碍的程度。要想帮助孩子,让大脑这个学习机器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帮他们处理好情绪压力这一问题。

1、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压力

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学区的家庭教育参与协调员苏珊• 科尔根(SusanColgan)向我们讲述了几个幼儿园老师提供的故事。

克利里跟老师说,她和家里的几个兄弟姐妹现在由“阿姨”照看,因为她的妈妈进了监狱。她问老师:“你去监狱的时候,谁帮你照顾你家的小孩儿呢?”

德斯蒂妮的爸爸离开了她们全家,独自搬去了其他州。后来曾回来过几天。在最初的3 个月里,德斯蒂妮每天都大便失禁,而且没完没了地念叨爸爸。爸爸走后,她明显变得很情绪化,还总是反复问老师:“我妈妈还要等多久才来接我?”

今天,安德鲁在课堂上说他没有爸爸。基林觉得这实在不可思议,问道:“你是说你没有爸爸?”安德鲁当即朝基林挥舞双拳,狠狠威胁道:“你敢再说一遍!”

凯斯和玛丽在玩过家家。凯斯拿着一把塑料刀追玛丽,玛丽的回击是抓过一个行李箱,一边把衣服什么的往里塞,一边喊叫:“我走!我带着孩子一起走!”然后她抱着满怀的东西冲出游戏区,扔下目瞪口呆的凯斯。她肯定是在家里看到过这一幕。她有个家暴的爸爸,她的妈妈刚刚跟他分了手。

苏珊和她的同行们经常遇到这种处于巨大情绪压力下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压力往往来自对失去依恋的恐惧。按神经科学的解释,这时大脑里的情形大致是这样的:应激激素皮质醇因惧怕而上升,并在大脑内肆虐,导致一部分脑神经活跃度降低,比如位于大脑顶部的学习中枢;而另一部分脑神经活跃度增加,包括脑干及边缘系统的下半部,也就是恼怒或者畏缩的发源地,使得“战还是逃”的指令增加。

因此,与依恋纽带完好或者情绪压力较小的孩子相比,压力较大的孩子能学到的东西就要少一些。而压力较大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都会有玛丽那样的行为,假装自己是带孩子逃离家暴父亲的妈妈,因为这样的情形已经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失去依恋感的烙印会影响记忆功能,从而全方位地影响学习,因为记忆是学习的根基。举例来说,负责处理大量记忆信息的海马被“填满”了带有情绪压力烙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不断向边缘系统发出信号,使情绪压力提升;边缘系统反过来又不断干扰大脑使其无法专心于其他事情,因此,课堂学习内容就无法被海马保留下来,不论是认字母,还是学数数。

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和激素在处理这类压力时,固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可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这在幼儿园阶段的低龄儿童身上表现得相当明显。

有些学前班老师注意到,女孩子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即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为自我形体是否正常而发愁了,比如担心自己太胖,家庭关系过分紧张的孩子尤其如此

还有不少老师注意到,有依恋缺失压力的小男孩攻击性倾向更严重,而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更加滞后。他们还发现,这样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有遇事容易发火或是容易畏缩的表现。

老师无法对孩子家庭的困境指手画脚,不过,学校和社区却能为这类孩子的家庭提供一些帮助。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医疗中心的主持下,由市民慈善组织资助建立了帕洛阿尔托市埃丝特布朗中心,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其创意基于“企业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相辅相成”这样一个观念。一位赞助者对我说:“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一些负面经历会给社区里的企业带来不良后果。

从长远来看,我们越是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教育工作者合作,企业的效益也就越好。许多人都特别希望能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需要的感情纽带,只要能帮到他们,我们就愿意填写支票。”

帮孩子缔结与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社区应该推动的一个明智做法。正如这位慈善家所说的那样,从财政角度来看,当社区与研究型大学、现代化医疗中心、蓬勃发展的网络经济等多方联合起来时,这一观念就更容易落到实处。

这所创新学校在后来的经济衰退中没能维持下去,不过这种模式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根发芽,而且随着经济的复苏,这种模式定能激发出更多的新型模式。

2、如何缔结情感纽带

根据我们的研究,当前教育文化需要做出的一个首要改变就是重新塑造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不论是托儿所的保育员还是幼儿园和学前班的老师,都应该是孩子们的“第二妈妈”,而不仅仅是“老师”。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保育员或老师往往是除妈妈之外第二重要的女性。

尽管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而且幼儿教育研究院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培训课程,可这仍然是我们眼下活生生的现实:一个没有亲属关系的教导者,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奶奶或者年轻阿姨,就是一个班上大约20 个孩子在每一天中的第二妈妈。

西方文化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帮助幼儿教师做好第二父母的角色,就如同我们的祖先及其他一些国家中的奶奶、爷爷、阿姨或保育员所做的那样。这样的反思是本章接下来要描述的教育创新的根基。幼儿园的孩子,不论男女,都需要他们的老师更像是他们的第二妈妈。

班级人数及师生比例。依据脑科学的研究,为了能真正学到东西,幼儿园和学前班阶段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第二妈妈”,最好还能有两个老师同时在场。如果一个班级配备两个老师,那么学生的人数就可以增加到18 ~ 20 个。如果不能配备两个老师,那么合理的师生比例应控制在一个老师管8 ~ 10 个学生,婴儿班除外。

从考虑孩子依恋需求的角度来说,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照顾得过来。一旦遇到某个孩子有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第二个或者第三个老师就应该到场帮忙,这位老师是“巡查老师”,通常应该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

保持这样的师生比例,对孩子学习知识、学习与人相处、学习遵守纪律及其总体成长都很有意义。而且,这样做还能最妥当地照顾好男孩女孩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希克曼米尔斯学区的学前教育专家凯蒂• 温克勒(Kathi Winkler)将此心得记录在了日记中。

在我们的调研中,类似凯蒂分享的这类小男孩的情况,大多数老师都曾体验过。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小男孩的学习都会比较吃力。小女孩的学习也有吃力的地方,比如说算数,关于这一点,下文还会详述。当然,等到了中学阶段,女孩还会遇到新的困难,这一点也要心中有数。但在幼儿园阶段,因为学习环境更适合女孩的大脑,这使得她们比小男孩学得轻松。

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在经受过一段痛苦经历或是情绪高压之后,女孩的大脑能比较快速地恢复平静而进入学习状态,可是男孩却不太能做得到。有研究显示,在遭受情绪冲突之后,比如说大清早起来家里出了状况,女孩的大脑往往能更快做好调整。

孩子的年龄越小,这样的情形就越是明显,这恰好解释了为何在幼儿园和学前班出现学习困难、情绪控制困难、行为控制困难等问题的孩子中,男孩比女孩要多得多。在班上配备第二位老师,是帮助孩子培养情绪控制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关键性举措。

加深感情的惯常动作。凯蒂很理解让孩子有依恋感对学习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对男孩来说,因为他们的大脑在这方面天生脆弱,因此,她设计出了好几种与孩子加深感情的惯常动作,而且这些做法的确改善了她辖下的幼儿园与学前班的学习效果。

尽管她设计这些做法的初衷是为了减轻“依恋感缺失对班上那些在语言、学习、社交等方面进步偏慢的小男孩的负面影响”,不过很快她就发现,这些动作对小女孩同样具有正面效果。

要跟我班上那些小男孩加深感情,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常做的那些动作几乎都是女孩才喜欢的,而有些男孩子喜欢的动作,比如摔跤、打闹等,又不是我喜欢的。我跟他们试了又试,最终欣慰地找到了几样大家都喜欢的动作。

其中最受欢迎的动作当数“击掌”游戏,如今那些男孩几乎天天来找我玩。我把手掌伸开,说道:“来一个!”孩子也张开五指与我击掌。然后我把手掌抬高,说道:“拍个高的!”孩子自然也高高地举起巴掌来拍。我又把手掌放低,说道:“来个低的!”当孩子挪动他的胳膊再次伸手来与我击掌时,我会迅速收回手掌,故意让他们拍个空,一边说道:“哈哈,你太慢啦!”

这个动作里包含了两个令孩子特别喜欢的元素,尤其有助于与那些不太喜欢与人亲近的孩子加深感情。首先,同样是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可是男孩通常都不喜欢让人抱,而这个游戏却能让几乎所有的男孩都愿意过来与我有肢体接触。

第二,这个游戏有一点比赛的意思,这恰是男孩喜欢的挑战。他们经常一次又一次地跟我玩,努力加快速度不让自己拍空。实际上,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快过我,让我来不及抽开手掌了,而这让他们非常开心。这个游戏似乎永远没人会玩腻,而我每次都可以借此来拉近与那些抗拒我、抗拒学习的小男孩之间的距离,培养亲近感。

去年,有个叫卡尔的小男孩,但凡让他做什么或者不许他做什么,他都拒不合作,还要回敬一句“你又不是我朋友”。可我知道他心里其实想让我觉得他是个好孩子。

在我们俩之间没有冲突的时候,借助这个游戏,我与他逐渐建立起了良好的亲密关系,渐渐地,在我们有冲突时也能保持足够的亲密感。现在的卡尔已经会伸出两只手掌来与我击掌,然后跳进我怀里和我拥抱。

在这一成功的激励之下,我又发明了两个“我爱你”仪式,以加深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每天放学时,我会一一叫着孩子们的名字,用这两个“仪式”与他们道别。

第一个借用了20 世纪60 年代早期一首老歌的曲调,那首歌叫《名字歌》,孩子们都叫它《香蕉歌》:

托比,托比,波,波比,
(Toby, Toby bo Boby.)

香蕉,芭蕉,佛,佛比,
(Banana fanna fo Foby.)

飞飞,磨,莫比,托比!
(Fee fy mo Moby-Toby.)

第二个借用了《小盒子歌》的曲调:

如果有个红色的小盒子,
(If I had a little red box,)

我要把我的艾伦放进去,
(To put my Alan in,)

我再把他拿出来亲亲亲(亲孩子三下),
(I’d take him out and kiss, kiss, kiss,)

然后再把他放回去。
(And put him back in again.)

结果孩子不可思议地每天都要我唱这些歌给他们听。我一般会让每个孩子自己选一个告别曲,是要《香蕉歌》还是要《小盒子歌》。如果孩子选择了《小盒子歌》,我还会让他指定歌词中盒子的颜色要换成什么。

很多幼儿园老师都有和凯蒂一样的发现,课堂里若能有这些表达爱的惯常动作穿插其中,一整天的校园生活和学习进程就能顺畅许多。她总结道:“哪怕只加一个短短的亲近游戏,都能让与妈妈或者老师的告别变成一件开心的事,而不再是痛苦的事。”有规律的日常活动。

如果能把加深情感纽带的惯常动作变成有规律的日常活动,即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那么效果会更加明显。比如每天早上到学校时,需要把室外鞋换成室内鞋。在日常活动中加入固定性和规律性,所有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孩子都能大受裨益。

幼小孩子的大脑既需要有足够的自由度去接受不同的信息,也需要在有规律的环境中接受这些信息,这样才能消化吸收,从中获取知识、本领及智慧。

这种规律性的信息输入是幼儿大脑在早期发育阶段的重要养分,如果一个班里有一个或多个有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的孩子,那规律的学校生活就格外重要。实际上,如果一个孩子出现特别问题,那么想办法让日常作息更加规律就是帮助他的关键所在。

特殊教育教师卡丽• 惠利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学前班的小男孩,他有相当严重的行为问题。我们为他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之后的一段时间,他的表现相当不错。可是从前几个星期开始,他忽然又出现了很大的退步,出现了一不如意就打人、踢人、骂人等行为,我们一时弄不明白这孩子是怎么了。

后来他的妈妈告诉我们说,最近这孩子的家庭生活节奏有了变化。自从父母离婚后,他就每隔两个星期去爸爸那里度一次周末。不过最近几个星期,他爸爸想要多花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于是他的规律节奏就乱掉了,而他也似乎因此找不到安全感了。

卡丽和其他老师一起努力加强这孩子在学校里的固定规律,以抵消他在家中的不稳定感。老师们后来看到了很明显的效果。

拉近师生关系的小窍门。爱迪生小学的校长黛比• 休斯(Debbie Hughes)和老师们在学习了如何把脑科学、性别差异、依恋感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之后,一起拟定了一系列简便易行的做法。

  • 在孩子面前做到坦率真诚。

  • 以名字称呼每一个孩子。

  •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庭生活和个人喜好。

  • 需要提出批评时,使用“我注意到……”的句式。

  • 微笑,适度的肢体接触,直视孩子的眼睛。

  • 尽可能参与一些孩子的个人生活。

  • 尊重孩子,并尊重他们的想法。

  • 适度让孩子了解一些你的个人生活。

  • 跟孩子讲你过去的事情。

  • 不轻易下断言。

  • 倾听,更充分地倾听。

  • 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培养他们健康的决断意识。

  • 允许你自己犯错误。


这些简单的、常识般的小窍门,其实可以运用到与任何年龄段孩子的相处之中。如果从孩子幼时起就能注重并落实这些做法,那为孩子大脑健康成长带来的正能量该有多大啊!


- The End -
文章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上一篇:妈妈活出自我,孩子才会快乐   下一篇:曾奇峰给父母的11句话: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分享到:
版权所有:河南领先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英协路交叉口东南角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002室
电话: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网址:http://www.lxzx999.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847号

豫ICP备16018227号-1